二维码
0717-5335806
可信组件

景区地址:湖北宜昌长阳县龙舟坪镇 景区热线:0717-5335806 全国旅游服务热线:12345

中文网址:清江画廊.网址 

  景区资讯  

景区最新公告,掌上景区,由你掌控...

 

  • 清江画廊

资讯详情

张达华在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分类:
景区动态
作者:
来源:
2012/12/12 17:17
浏览量
【摘要】:
这次全省旅游工作会议,是省政府决定召开的。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有三大背景。

  同志们:

  这次全省旅游工作会议,是省政府决定召开的。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有三大背景。一是国务院明确定位旅游业已从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上升到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二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旅游业已被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正在谋求新的发展方略,实现更好、更快、更加科学的发展。三是全省旅游行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顽强拼搏,开拓创新,逆势而上,赢得了全面胜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9年、安排2010年旅游工作,动员全省旅游行业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振奋精神,开拓进取,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把湖北建设成为旅游经济强省而努力奋斗。省人大蒋主任、省政府田省长、省政协李主席出席会议,承忠省长将作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省领导对旅游工作和这次会议的高度重视。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承忠省长讲话,深刻领会会议精神,集中精力开好会议。下面,我代表省旅游局,讲三点意见。

  一、2009年旅游工作情况

  2009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可以用三个“前所未有”来概括。一是困难挑战前所未有——2009年我省旅游业遭遇金融危机,受到严重冲击,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形势最为严峻、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二是推进力度前所未有——2009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高度重视下,在省直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省旅游行业坚定信心,沉着应对,锐意进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旅游业快速发展、大踏步前进的一年。三是发展成效前所未有——2009年是旅游综合效益和招商引资、对外促销、行业创建、旅游就业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增长,全省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52亿人次,增长28.83%,旅游总收入达到1004.48亿元,突破千亿元大关,增长34.98%;新增直接就业5.6万人,占全省新增就业的十分之一,旅游带动就业的功能进一步凸显;引进项目近300个,总投资额1199亿元,大型旅游项目取得重大进展;3家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新增五星级饭店4家,市州实现零的突破;新增4A级旅游区15家,超过前两年的总和;主题促销活动影响大,效果好;旅游业呈现出一派聚人气、活市场、快发展的繁荣景象。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突出表现在八个方面。

  (一)政府主导,上下联动,旅游业发展合力进一步增强。省委、省政府对旅游业的领导和推动力度更大,省委一号文件把旅游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提出了“1211”建设工程;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多处论及旅游,强化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省委、省政府主持召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座谈会和黄冈大别山旅游开发现场办公会,罗书记、鸿忠省长、承忠省长多次研究和谋划旅游工作,频繁开展旅游调研,出席重大旅游活动,并就旅游业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省人大、省政协加强视察和调研,帮助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创造良好环境。在省委、省政府的主导下,各级党委、政府纷纷把发展旅游业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力推旅游工作。武汉市召开旅游发展大会,党政主要领导出席主持和发表讲话;黄石市倾心谋划资源枯竭后产业结构调整,把发展旅游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咸宁市提出突破性发展旅游业,制订了系列政策措施;黄冈市借省政府现场办公会的东风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业;孝感、鄂州、仙桃、潜江、天门结合实际,不断强化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鄂西八市州立足实际,找准在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定位,强化措施,加快建设。宜昌争创核心城市,十堰打造核心板块,荆州建设楚文化中心,襄樊建设三国文化中心,荆门培育节点城市,随州打造西圈门户,恩施构建民俗风情重心,神农架构建生态圈重要区域,旅游发展氛围越来越浓厚。可以说,全省各地普遍强化发展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竞相发展的新局面正在形成。

  (二)调整方针,国内为重,旅游业市场定位进一步明确。针对金融危机和人民群众旅游需求不断增长的新形势,全面审视我省大部分市州发展国内旅游的优势和条件,我们从2009年起,调整旅游发展方针,坚持把发展国内旅游放在首位,使全省旅游业更加充满活力。全省及各地加强旅游产品编排,大力开展国内旅游市场促销,举办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制定组团来鄂旅游的奖励政策,采取一系列便民惠民措施,发放旅游消费券和优惠券,极大地刺激了城乡居民旅游消费,使全省旅游在入境市场下滑的形势下,仍然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全省国内旅游人次和收入分别增长29.00%和35.91%,增幅位居全国各省区市前列,位居中部地区第一位。各市州国内旅游发展步伐普遍加快,人次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7个市州,增幅在20%以上的有15个市州;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9个市州,增幅在20%以上的有16个市州。国内旅游的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我省旅游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全省综合消费的增长,为保持金融危机形势下全省经济的弯道超越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就业、满足人民需求、增加群众收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引发了生态环境、经济结构、社会关系、城市形象、乡村面貌和精神文明的一系列新变化。

  (三)两圈并进,双轮驱动,旅游业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我们全面实施“以武汉为龙头,加快建设武汉城市旅游圈,积极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两圈并进,双轮驱动”的“一城两圈”旅游发展战略,实现了全省旅游业协调发展,整体互动。充分发挥武汉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开发重大支撑性旅游景观,大力完善旅游接待设施,不断强化旅游综合功能,武汉市在全省旅游发展中的地位显著增强。武汉市全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6426.89万人次,占全省40%以上,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08.65亿元,占全省50%以上。加快武汉城市圈旅游业一体化发展,编制了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重点推动以温泉为主体的生态旅游、以大别山为主体的红色旅游、以都市风光为主体的休闲旅游等三大品牌建设,加强城市圈旅游品牌整体推广,支持旅游企业以资本和品牌为纽带扩张,城市圈旅游吸引力和影响力大大增强。努力推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形成以旅游业为引擎的产业联动机制,省委、省政府召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座谈会;省政府安排3亿元资金扶持重大旅游项目;启动环“一江两山”生态旅游景观道建设;编制完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各项规划;成立圈投旅游公司,建立旅游项目库,启动了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加快推进鄂西地区旅游业一体化发展,签署八市州旅游合作协议,建立了鄂西旅游经济联合体;开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品牌推广,举办了系列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和旅游节庆活动;组织鄂西八市州景区文艺节目汇演,展示了旅游景区的文化魅力;加强旅游人才培训工作,举办了首期鄂西旅游景区发展高级研修班。

  (四)拓展领域,全面创建,旅游产业发展进一步推进。我们主动服务和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统筹城乡发展,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深入推进优秀旅游城市、旅游强县、旅游名镇、旅游名村、星级农家乐等五位一体的创建工作,同时开展省市共建,与相关城市一起筹划城乡一体化、产业结构转型、“两型社会”示范区建设等工作。孝感、恩施、利川三市被国家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随州、丹江口、洪湖、应城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通过省级初审和检查,正式上报国家验收和核准命名,咸宁、黄石、黄冈三市开展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工作。围绕实施“1211”工程(用三年时间创建10个旅游强县、20个旅游名镇、100个旅游名村、10000个星级农家乐),狠抓创建,成效明显。已创建为湖北旅游强县的县区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新创建黄陂区、夷陵区、谷城县、咸丰县为湖北旅游强县,英山、大悟、罗田、房县、竹山等县创建工作启动。首批12个旅游名镇创建工作取得新进展,武当山等一批城镇按照“湖北旅游名镇”标准要求,创建势头强劲;100个旅游名村创建工作正式启动,涌现出车溪村等一批示范村。抓紧在城市周边、景区周边、公路两边建设农家乐,并命名了首批四星级农家乐。与此同时,继续推动旅游基本要素的创建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武当山、三峡人家、神农溪、神农架积极创建5A级旅游区,并由国家进行了初评;15家旅游景区通过国家4A级检查验收;14家参观点被评为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荆州晶葳大酒店等4家饭店被评定为五星级宾馆,长江海外、省中旅、武大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行列。

  (五)承接“转移”,广泛引资,旅游开发热潮进一步掀起。我们抓住国家鼓励发展旅游业的机遇,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积极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广泛吸纳各类社会资金,加快旅游开发和建设。去年以来招商引资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全省引进旅游项目和投资额度都超过同期,过亿元的项目达177个,10亿元以上的项目24个。从进展情况看,炎帝故里、玉龙温泉、武当山玉虚宫、咸宁温泉新城、隐水洞、山湖温泉、妙乐寺等一大批新的景区建成开放;宜昌、十堰、襄樊、随州等市一批按照五星级标准兴建的饭店对外营业;长江三峡游轮中心项目正式启动。还有投资45亿元的武汉华侨城文化旅游项目、投资46亿元的江夏巴登城、投资60亿元的武当太极城,也正在紧张建设之中。武汉华侨城文化旅游项目落户东湖风景区,包括欢乐谷主题公园、独立水公园、开放式都市娱乐休闲区,可望2011年10月建成营业,将结束武汉无大型主题公园的历史。与此同时,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神武生态旅游公路即将建成,神农架机场、长达420公里的大别山旅游公路等都在快速建设之中。

  (六)务实促销,加强合作,对外旅游形象进一步提升。组织开展“3+5+X”大型旅游促销活动。“3”,就是抓住《赤壁》在日本公映的时机组织赴日宣传促销,抓住汉台直航开通的契机组织百人团赴台旅游推广,抓住国家旅游局在马来西亚参展的平台赴东南亚加大推介力度,特别是承忠省长率百人旅游促销团赴台,开大陆省份在台湾举行大型旅游推广活动之先河,在岛内引起了轰动。“5”,就是针对5个主要国内客源地市场,组织开展赴北京、安徽、河南、陕西、广东等地的旅游产品推广活动,尤其在河南举办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旅游促销活动,在中原大地引起强烈反响。“X”,就是元月份在随州启动“湖北人游湖北”活动后,各地相继开展了系列省内宣传促销活动。组团参加大型旅游展销活动。先后组织参加了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第四届中博会、第十届西洽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同时赴境外参加了省政府在挪威举办的“湖北周”、国家旅游局组织的第四届海峡两岸台北旅展,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湖北、提高了湖北旅游的知度名和美誉度。加大媒体旅游宣传力度。省和襄樊、随州、荆州、宜昌、十堰、恩施等地在央视播出旅游形象广告,增强了湖北旅游的影响力。在台湾以“极目楚天、情归湖北”为主题,采取专版报道形式推出了湖北8条精品旅游线路。同时,在其它媒体上推出各类旅游宣传专版,刊发旅游宣传文章。举办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举办了鄂西首届生态文化旅游节、随州首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武汉国际旅游节、咸宁温泉国际文化旅游节、荆门油菜花旅游节、三峡纤夫文化旅游节、梁子湖捕鱼旅游节等活动,并创新了旅游、文化与经济、贸易共赢的办节模式。咸宁首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期间,现场签约合同项目40个,总金额185亿元,而且促进了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扩大对外旅游交流与合作。赴美参加第三届中美省州旅游局长对话会议,进一步深化中美省州旅游交流合作;认真落实“中国湖北省旅游局与挪威泰勒马克郡旅游合作关系备忘录”精神,在推动两地旅游合作上取得新进展;与菲律宾旅游部签署旅游合作备忘录,将在建立常规交流沟通机制等方面加强合作;与来访的日本宣传促销团、马来西亚旅游部、越南国家旅游总局共商旅游合作大计,达成了系列共识。与重庆联手打造长江三峡无障碍旅游区,两省市政府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的协议》,将在整合旅游资源、建立协作协调机制、推进旅游合作开发、联合开展营销推广活动、统筹旅游交通设施建设、加大联合执法力度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合作力度;鄂渝两省市在武汉召开了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第一次轮值主席会议,李鸿忠省长出席会议,提出要把鄂渝长江三峡旅游合作打造成区域合作的典范。

  (七)加强管理,建设队伍,旅游业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我们面向全行业开展了“优质服务年”活动,各地积极行动,强化措施,狠抓旅游市场治理,进一步净化了旅游市场环境;加强旅游投诉处理,很好地维护了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加强旅游安全和应急管理,为旅游业保驾护航;加强旅游诚信建设和行风建设,树立了旅游行业新形象。组织21个小组赴各地暗访,树立了一批典型,整改了突出问题,有力地促进了湖北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加强机关队伍建设,面向全省旅游行业开展“树形象从我做起”活动,推动了旅游管理部门素质的提高;实施“百千万”旅游人才建设工程,培养了一批行业领军人物和技术骨干,树立了标杆,展示了形象;举办全省导游大赛,提高了导游服务水平;开展系列培训活动,带动了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整体提高。进一步加强旅游公共服务工作,加大湖北旅游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初步实现了网上咨询、网上投诉、网上促销、网上监督和24小时网上“公众诉求”、网上“在线沟通”的一体化服务;成立湖北省旅游信息中心,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渠道畅通,各地旅游信息报送积极踊跃,充分发挥了湖北旅游网的政策宣传、新闻发布和旅游服务等政务功能;按照国家旅游局的统一部署,建成并试运行12301旅游热线;武汉、宜昌等重点旅游城市完善了导游服务中心、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神农架建成了游客换乘中心。编制了湖北省旅游图、“自驾游指南”、“自驾游地图”;积极开展旅游广告标识覆盖工程,在火车站、机场、高速公路等人流量大的集散地开展旅游广告宣传,特别是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取得了新的进展。

  (八)加强调研,推进改革,旅游业发展生机进一步盎然。我们开展了“调研月”活动,领导带队分赴各地开展调研,了解旅游发展情况,宣传旅游发展思路,指导各地旅游工作。加强县市旅游管理体制改革调研,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结合县镇村户旅游创建工作,开展了仙洪试验区乡村旅游发展、农家乐旅游发展、名村旅游发展等专题调研,形成了一批调研成果。认真落实省政府与国家旅游局签署的旅游产业发展合作协议,先行先试,开拓创新,探索旅游发展新路。按照《行政许可法》和《旅行社条例》规定,委托武汉等八个市州负责当地经营国内旅游业务和入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的设立许可工作。各地围绕创新旅游发展体制机制、深化旅游企业活力,积极探索,勇于改革,在旅游行业一体化管理、旅游景区市场化经营、旅游企业规模化经营、设立风景旅游新区等方面取得了可喜进展,旅游业发展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虽然在过去的一年里,旅游业发展成绩显著,但与全国先进地区相比,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的期待相比,仍然还有很大的差距。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旅游资源整合不够、旅游品牌知名度不高、发展方式比较粗放、旅游企业不大不强、旅游关联带动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有效加以解决。

  回顾过去的旅游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科学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我们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旅游业具有较强的经济功能,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发展”这个第一要义,认识到旅游业具有较强的社会功能,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认识到旅游业具有较强的综合功能,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认识到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兼容功能,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通过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来忠实实践科学发展观。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突出人文关怀,旅游业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二)政府主导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我省旅游业还处于打基础向大发展的过渡时期,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需要进一步实施政府主导发展旅游业的战略。从近年情况看,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建设、旅游名镇名村创建等,都是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的,产业定位、规划衔接、部门协调、旅游投入、交通畅通等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也是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关心解决的。实践证明,各级党委、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和支持,是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了全省旅游业的加快发展。

  (三)市场主体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市场在加快旅游开放开发、完善旅游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旅游企业作为旅游市场的主体,是旅游经济的细胞,没有旅游企业的成长壮大,就没有旅游经济的规模扩张和快速发展。近年来,旅游行业积极承接“两个转移”,吸引国内外资本大办旅游业,进一步壮大了旅游企业主体;积极支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逐步培育了一批初具竞争力的骨干旅游企业,同时引导了中小旅游企业的快速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壮大旅游企业主体,才能真正推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四)区域统筹是旅游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在大力发展“一江两山”旅游业的同时,每年抓住一个重点召开现场办公会,扎实推进,为全省旅游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和区域合作,走出了一条联合发展的新路子。湖北、重庆两省市联手打造长江三峡无障碍旅游区,武汉城市旅游圈加快合作发展的步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签订一体化合作协议,很好地统筹了区域旅游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坚持重点突破、打造精品,才能发挥品牌优势和示范作用,提高吸引力和竞争力;只有以开放的眼光和全局的观念,坚持开放合作,才能开发大市场,发展大旅游。

  (五)服务大局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旅游业产业链条长,涉及到服务业、农业、工业三次产业的几十个行业,只有把自身发展与各行各业紧密联系在一起,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才会越来越有形象和地位。近年来,我们始终站在服务大局的高度思考旅游产业的发展,使旅游产业植根于各行各业,借助于社会产业群,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目标,同时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在第三产业中的龙头和引擎作用,不断放大了旅游业的综合效应。实践证明,只有将旅游业紧密融合于大局之中,才能广泛凝聚共识,为自身发展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从而赢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六)改革创新是旅游业发展的不竭源泉。近年来,我们坚持以改革为主线,不断推进旅游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方式创新。举办旅游发展高层论坛,厘清全省旅游发展思路,适应金融危机新形势,调整旅游发展方针,同时积极探索大旅游发展的机制和模式,大力推动景区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不断深化旅游企业改革和加快其民营化进程,着力推进旅游业的外向型发展,为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旅游业才能顺应历史潮流,经受住各种危机和考验,不断成长壮大。

  二、当前旅游业发展形势

  研究工作就要研究形势。温总理说,2010年是国内外形势更加错综复杂的一年。我们去年取得了好的成绩,并不意味着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对具有脆弱特性的旅游业来说,依然存在不确定因素。古人云:胜非为难,持之为难。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但总体上讲,做好今年工作有利因素很多,希望大于困难。我们必须瞪大眼睛,握紧双拳,奋力捕捉旅游发展机遇,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湖北旅游经济强省建设。关于当前旅游发展形势,我不想全面展开,重点破译一下发展机遇。美国机遇大师卡尔•彼特说过一句话:“抓到机遇抓到命,摸到机遇摸到金。”对旅游人而言,抓到机遇就抓住了旅游支柱产业,摸到机遇就可直奔旅游经济强省之路。概括地说,我们面临着六大机遇,即良机、先机、转机、商机、契机、生机。

  (一)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为旅游业带来了跨越发展的良机。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领导重视是前提。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极大地改善了旅游业发展环境,对我们建设旅游经济强省非常有利。在国家层面,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一直关注旅游业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中的重要作用,从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视察地震灾区提出“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发展旅游业则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思想,到去年国庆节期间视察北京颐和园要求“努力为广大游客提供良好服务”,再到虎年大年初一视察厦门对发挥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寄予厚望,从温家宝视察宁夏、海南时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讲话,到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已把旅游业发展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我省层面,省委、省政府主导发展旅游业的力度不断加大,各地党委、政府把旅游业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营造出了大办旅游、办大旅游的浓厚氛围。

  (二)省委、省政府实施“两圈一带”战略,为旅游业带来了率先发展的先机。所谓“先机”就是优先发展的重大机遇。为什么说旅游业在实施“两圈一带”中具有这个先机呢?首先说武汉城市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武汉城市圈的根本要求,也是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最终目标。在众多产业中,哪个产业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目标最一致呢?我们认为首选就是旅游业。这是由旅游业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其发展本身又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基础,通过保护资源和环境来生产高品质的旅游产品,而不是把发展建立在破坏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从而反映了“两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同时,旅游业发展可以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环境的良性发展,使资源和环境双双呈现出再生性,与某些产业一次性使用资源和环境是根本不同的,从而体现了“两型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浠水三角山经历了一个由砍树、卖树到看树的发展过程。过去靠砍树、卖树来维持,不仅经济效益上不去,而且资源大量消耗、环境遭到破坏;发展旅游后,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而且综合收入由过去几万元增加到几千万元,景区资产由过去负债100万元发展到2亿元,很好地实现了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相协调。其次说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建立以旅游业为引擎的产业联动发展机制”,要求以旅游业为引擎,统筹鄂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把旅游业摆在了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为旅游业脱颖而出带来了重大机遇。再次说湖北长江经济带。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大发展的关键是以开放促开发、以开放促发展,大开放是前提。旅游业是思想解放的活跃因子,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是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对于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全方位开放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必然会被推上发展的前台。

  (三)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科学发展为旅游业带来了超常发展的转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随着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确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成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时代课题,成为了一个主攻方向。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已成为国内外发展速度快、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重要产业,对于全面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优化经济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省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经济结构偏重,我们有大钢铁、大石化、汽车等,但同时我们又缺煤、少油、乏气,自然环境压力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要走出一条集约型、内生型发展道路,更应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转变发展方式。旅游业是服务业的龙头,需要优先予以大力发展。

  (四)“扩内需、促消费、保增长”的政策调整为旅游业带来了迅猛发展的商机。从全球经济发展进程看,发达国家消费主导型经济模式非常明显,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已呈现出由投资主导型经济向消费主导型经济转变的态势。面对单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外贸出口严峻的新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总结国际国内经验,提出了“扩内需、促消费、保增长”的基本方针,为旅游业充分发挥作用创造了良好环境。一方面,旅游业是消费需求潜力巨大的产业。温家宝总理在考察海南时指出:“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和综合性消费,在社会总需求中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中占有重要地位。旅游消费对交通、商业、餐饮、文化等产业都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还可以促进国际金融、信息咨询、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作为综合性消费,旅游消费包括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一系列消费,具有较强的消费关联性。作为直接消费,旅游消费主要表现为国内外旅游者的各项开支,消费的重复性强、频率高,对扩大内需的作用最为直接,对繁荣市场的效果最为明显。作为最终消费,旅游消费能有效地把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直接拉动最终消费,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另一方面,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为旅游大发展提供了可能。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旅游的大众化、普遍化即开始迅猛发展,成为生活要素之一;突破2000美元后,大众的旅游消费能力将迅速增强,出游成为重要选择;达到3000美元时,旅游业就会出现一个爆发式的增长阶段。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目前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将对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将全面拓展旅游消费市场,推动旅游业迎来突破性发展的新时期。从我省来看,全省人均GDP超过2600美元,武汉达到7000美元,鄂州、宜昌、黄石、潜江等市超过3000美元,旅游业有着迅猛发展的商机,

  (五)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为旅游业带来了加快发展的契机。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小康社会,将从根本上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给人们以更多的闲暇时间、闲余资金、闲适心情,而这“三闲”恰恰就是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且,在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中,人们对旅游的观念将会发生新的变化,将会进一步认识到旅游活动具有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放松精神、恢复体力、促进人际和谐的重要功能,从而选择旅游作为健康时尚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过去有一个存钱以备急需的习惯,消费的积极性不高,但这种观念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后顾之忧的减少,已经在迅速改变。在消费的选择中,越来越多的人首选走出去旅游。这种新的消费观意味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在迅速提高,旅游在人们生活中的价值和分量越来越重。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保障他们的基本旅游权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要顺应人民群众对旅游的新期待,必须大力发展旅游业,让人民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所有这些,都为旅游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广阔的社会基础。

  (六)全省各地如春潮般涌动的旅游发展实践为旅游业带来了务实发展的生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全省各地抢抓大好机遇,加快发展步伐,丰富而生动的旅游发展实践使旅游业日益呈现出勃勃生机,而这正是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大力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基础之所系、希望之所在。各地纷纷确立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开始用旅游理念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并在挖掘、审视旅游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明确旅游发展定位,推进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推动全社会大办旅游业。从当前情况看,各地全力争创优秀旅游城市、旅游强县、旅游名镇、旅游名村,积极推动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大力开展对外旅游宣传促销,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不断掀起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新热潮,推动全省旅游业进一步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抢前争先的新局面和纵深推进、横向融合、全面发展的新形势。这是我们创造的新机遇,人无我有,先人一步,本身就是机遇,一定要抓住它,利用好。

  三、2010年旅游工作安排

  2010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一年,贯彻落实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全面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一年,也是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决胜之年和谋划“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项旅游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全面实施“两圈一带”发展战略,以把旅游业培育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方式,打造旅游精品,拓宽旅游市场,满足人民期待,推动全省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作出新贡献。

  全省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强化机遇意识,顺应旅游业发展战略机遇期、战略提升期、黄金发展期的新形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强化大局意识,推进旅游业与相关行业的融合,致力于办大旅游、大办旅游,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强化科技意识,把握旅游发展趋势,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打造旅游产品,让科技支撑和引领旅游业发展;强化市场意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用市场经济的观念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强化改革意识,大力推进旅游体制机制创新,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全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82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00亿元,分别增长20%;接待海外旅游者146.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到5.6亿美元,分别增长10%。同时,新增8家4A以上旅游景区,5家五星级饭店,5家5A级旅行社、8家4A级旅行社,3家以上湖北旅游强县,5家以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的地,旅游名镇名村创建单位达标率分别为50%和20%,建成3000家星级“农家乐”。

  (一)大力推进国发【2009】41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增强旅游发展的整体合力。要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为主线,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在全省上下达成更为广泛的大办旅游、办大旅游的共识,为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和建设旅游经济强省营造良好氛围。一是加大政府主导发展旅游业的力度。争取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大力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决定》,并召开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就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大力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进行全面动员部署,把旅游业摆上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推动各地党委、政府更加重视发展旅游业。二是争取各相关部门支持发展旅游业。按照国务院文件和省委、省政府的文件要求,分解旅游发展任务,促进各相关部门结合自身职责,把支持旅游业发展落到实处。三是引导全社会积极发展旅游业。大力宣传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文件精神,加强引导,创造条件,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充分发挥全社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大旅游。四是制订旅游支柱产业建设规划。围绕深化实施“一城两圈”旅游发展战略,抓紧制订《湖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同时注重与全省规划的衔接,更好地把旅游业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之中。

  (二)大力推进战略性支柱产业建设,夯实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支撑载体。要按照“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的要求,进一步加快我省旅游产业发展步伐。一是狠抓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建立旅游项目建设评价考核体系,推动各地积极承接“两个转移”,加速投资主体多元化,力争今年续建、在建、引进旅游项目资金总额比去年有明显增加,并实现一批新的旅游景区建成开放、一批新的旅游设施对外营业。二是着力打造旅游精品名牌。启动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工作,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城市、重点景区、重点设施,加强理念创新,加强规范管理,尽快打造一批旅游范式,培育我省和各地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强大吸引力的旅游品牌,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增添新的后劲。三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争取相关部门支持,抓紧建设连接主要旅游景区的公路、断头路和景区内部公路,进一步增强旅游的可进入性,加快旅游目的地基础和综合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旅游功能,充分发挥其凝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四是继续实施“1211”创建工程。扩大湖北旅游强县的覆盖面,检查验收已达标的名镇名村,全面创建星级“农家乐”,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放大旅游业的效应,并通过旅游业发展使人民群众就业有更大的改善、人民群众收入有明显的增加。五是全面推进旅游业与相关行业的融合。加强旅游业与文化、交通、林业、体育、商业、农业、工业、建设、餐饮、娱乐、金融等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在植根于社会各行业实现旅游业发展目标的同时,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推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立以旅游业为引擎的产业联动机制上取得重大突破,在推动武汉城市圈以旅游业促“两型社会”建设上取得新的进展。六是加强市场主体建设。放宽旅游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壁垒和地区封锁,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投资旅游业;支持各类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支持中小旅游企业发展,推动各类旅游要素的发展,做大旅游产业规模。

  (三)大力推进旅游服务质量管理,提高人民群众对我省旅游的满意度。今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要围绕把旅游业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总要求,牢固树立质量是旅游业立业之本的理念,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使广大旅游者对我省旅游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一是加强旅游标准化管理。贯彻落实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抓紧制订和实施《旅行社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等地方标准,积极推进企业标准化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开展旅游标准示范县市创建工作,引导各旅游接待单位、涉旅单位贯彻相关标准,不断提高我省旅游行业标准化工作水平。二是大力推进优质旅游服务。巩固“优质服务年”活动的成果,进一步加强整改,进一步完善措施,为广大旅游者提供规范化、人性化的旅游服务;建立服务质量信息发布制度,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一方面引导旅游消费选择,另一方面督促旅游企业通过优质服务取信于民。三是加强旅游市场监督管理。按照相关旅游法规制订量化处罚标准,严肃查处扰乱旅游经营秩序和损害旅游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营造良好的旅游经营环境和消费环境;开展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加强行业自律,进一步规范旅游经营者的行为;加强旅游安全检查,消除旅游安全隐患,提高旅游安全管理水平;组织修订《湖北省突发旅游事件紧急预案》,完善旅游应急指挥机构,加强旅游应急处置的培训和演练,不断提高旅游应急管理能力。四是加强旅游投诉处理工作。对受理的旅游投诉跟踪到底,并加大处理力度,同时定期通报各地旅游投诉情况,切实维护广大旅游者的根本利益,切实解决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五是深入开展文明旅游活动。加强对广大旅游者的宣传和教育,大力倡导文明旅游、健康旅游、绿色旅游,增强居民和游客文明旅游、理性消费的意识。

  (四)大力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提升我省旅游发展的整体质量。虽然鄂西地区旅游业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绩,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必须坚定信心,持之以恒,抓紧抓好。一是进一步深化认识。省委、省政府对旅游业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寄予厚望,加快鄂西旅游业发展十分紧迫。圈内各市州要深化认识,破解难题,推动发展,努力把鄂西建设成为低碳经济的示范区、发展模式转变的试验区、以旅游业为切入点加快发展的经济区。二是加快旅游一体化发展。认真实施八市州旅游合作协议,加强包括资源开发、线路集成、市场开发、行业管理、人才建设等在内的全方位合作,走一体化发展道路,联合做大做强,在提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基础上,实现各市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三是扶持推广一批旅游范式。鄂西圈旅游业发展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必须突出重点,以点带面,逐步推进。要选择已有发展基础的旅游景区、饭店、旅行社和旅游强县、名镇、名村,加强扶持、总结和推广,引导和带动鄂西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四是加强旅游综合要素建设。鄂西旅游业综合收入偏低,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旅游要素发展不均衡。要在加强旅游景区开发的同时,大力发展旅游餐饮、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游住宿设施等要素,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提高旅游业的综合效益。五是探索建立以旅游业为引擎的产业联动机制。在加强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链条关系,找准旅游业联动相关产业的切入点,积极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充分释放旅游业的综合潜能,探索出一条旅游业发展与相关行业发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共进的新模式。六是加强旅游体制机制创新。按照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的要求,积极探索资源集约共享、部门良性互动、行业相互促进、组织运行顺畅、经济社会发展多赢的旅游管理体制;按照大旅游的要求,积极探索旅游发展目标考核机制;按照一体化开发管理的要求,积极探索旅游景区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先行先试,尝试建设旅游产业园区、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扶贫示范区、文化旅游特色街区、风景道等新型旅游区。

  (五)大力推进资源整合和旅游合作,加快旅游产品的系统集成。资源整合既是旅游合作的基础,也是旅游合作的重要内容,要在推进资源整合的基础上,使不同层面的旅游合作再上新水平。一是以资源整合促进旅游品牌建设。武汉城市旅游圈重点抓好以温泉为主体的生态旅游资源、以大别山为主体的红色旅游资源、以大江大湖为主体的都市旅游资源的整合,培育充满活力的休闲度假旅游区集群,树立武汉城市圈旅游品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恩施大峡谷、荆楚文化为核心,全面整合生态和文化旅游资源,努力建成我省最大、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二是以区域互动促进产品广泛组合。推广峡江神山陆路和水路旅游产品组合的经验,围绕共同主题(如三国文化专题产品)或多重主题(如生态文化复合产品),推动城市之间、两大旅游圈之间的协作互动,大力推广“一江两山”等精品旅游线路,积极开发多样化自驾旅游线路。三是以跨省合作促进开放性目的地建设。深入开展与重庆的旅游合作,联合培育长江三峡无障碍旅游区,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旅游合作典范;加强与安徽、河南、湖南等中部省份的合作,做大做强中部旅游板块;加强与长江流域省份的合作,建立长江旅游协作发展的新机制。四是以交流合作促进旅游市场开发。加强与国内旅游发达地区和海外主要客源国的旅游交流与合作,达成更为广泛的合作协议,推动海内外旅游客源的增长,推动我省旅游开发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五是以部省合作促进旅游改革创新。认真实施省政府与国家旅游局签订的旅游产业发展合作协议,将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作为旅游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田,先行先试,率先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来推动旅游业的改革发展,尽快使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和全国旅游业“两型社会”建设的典型示范区,使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成为全国生态旅游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典型示范区。

  (六) 大力推进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增强我省旅游的市场感召力和竞争力。坚持以国内旅游为重点,以重大活动为载体,市场推广和形象宣传相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力求旅游促销取得实效。一是抓好四大主题宣传促销活动。抓住武广高铁开通的契机,与湖南、广东达成以产品共享、客源互动为基础的合作协议,举办好大型旅游宣传促销活动,进一步拓展华南旅游市场;抓住汉福直航的契机,以省京剧团在日本演出《火烧赤壁》为载体,以三国之旅等文化旅游产品为重点,组织赴日本开展大型旅游推广活动,促进我省旅行社与日本旅行社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的合作;抓住省政府举办“台湾•湖北周”的契机,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为主题,赴台湾开展大型旅游宣传促销活动;抓住“世博会”在上海举办的契机,以“世博在上海,旅游到湖北”为主题,组织赴上海开展大型旅游宣传促销活动,面向华东旅游市场推广我省主要旅游产品,面向海外市场推广我省世博旅游产品。二是实施旅游形象宣传广告覆盖工程。加大在中央电视台的宣传力度,整合各地宣传资源,推出新版湖北旅游形象宣传片,联合重庆市推出长江三峡旅游形象宣传片;加强户外形象宣传,在车站、机场、高速公路上竖立大型旅游形象宣传广告;开辟飞机、高速火车等新的宣传阵地,扩大湖北旅游形象、旅游资讯的覆盖率。三是办好重大旅游节庆会展活动。精心策划和全力举办第五届华中旅游博览会,集旅游形象宣传、旅游产品展示、旅游商品展销、旅游高层论坛等于一体,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地位和形象;与重庆联合举办好首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向海内外旅行商和媒体充分展示三峡旅游的魅力和风采;支持各地举办各具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营造全省旅游业整体推进的声势和氛围。四是做好面上的旅游宣传促销工作。继续参加国家旅游局和省委、省政府组织的大型对外宣传活动,组织赴国内外旅游市场开展自主宣传促销,邀请海内外旅行商和媒体来鄂考察旅游产品,指导和支持各地开展省内和赴外旅游宣传促销活动。

  (七) 大力推进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实施人才兴旅和科教兴旅战略。旅游发展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也要求不断提高旅游业的科技含量,必须把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一是分类开展全员旅游培训工作。完善全省旅游培训体系,实施全省旅游培训计划,着力抓好旅游管理人员、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导游人员的分级分类培训,大力加强对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从大专院校、旅游企业和有关单位中抽调人员,并聘请旅游专家,组成培训团队,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赴各地开展巡回培训;实施“名导进课堂”工程。 二是大力推进大专院校与旅游企业的合作。我省旅游教育资源丰富,旅游科研实力雄厚,要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的旅游人力资源优势,推动校企联合,促进全省旅游业发展。抓好院校与企业的结对共建工作,采取“一对一”的办法,将旅游企业作为大专院校的对口共建点,促进学校教育与旅游实践相结合,促进旅游企业管理服务上档次;倡导大专院校结合全省及各地旅游发展实际开展综合或专题研究,推动旅游产学研一体化;支持有特色、有实力的校企联盟建立专业化培训基地。三是推进旅游办学与湖北旅游发展相结合。指导旅游院校结合我省旅游发展实际,调整专业设置结构,增设湖北旅游课程,注重学生实践锻炼,为旅游支柱产业和旅游经济强省建设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八)大力推进旅游公共服务工作,树立旅游行业蓬勃向上的新形象。加强旅游公共服务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是提升旅游行业形象的重要途径,两者相辅相成,必须同时予以推进。一是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大胆探索旅游信息化建设模式改革,积极推进旅游信息服务外包,拓宽旅游信息服务渠道;加快全省旅游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开发湖北旅游资讯网;完善12301旅游服务热线,探索三网融合机制下的旅游信息化工作模式;加强区域旅游信息化合作,拓展网上旅游宣传促销的平台;加强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发挥网上审批、网上投诉、网上管理、网上宣传和新闻发布的作用,不断提升湖北旅游网的政务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全省旅游行业的自动化办公水平;召开全省旅游信息工作会议,进一步推进各地旅游信息化建设。二是抓好旅游标识标牌建设工作。旅游标识标牌建设工作,既是提升旅游形象的重要举措,也是改进旅游服务的重要内容。高质量、高水平地加快环“一江两山”旅游标识标牌建设进度,在形成标杆、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向全省推广,积极推进旅游公路、旅游景区的旅游标识建设工作。三是加强旅游和相关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集散中心,为散客旅游者出游提供便利;完善自驾游服务设施,加强服务站、停车场、汽车旅馆、游客休息场所等设施建设,建立自驾游营地,为自驾出游创造良好条件;编制精品游、自驾游系列宣传图书,为旅游者提供信息服务。四是切实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坚持依法治旅、依法行政,深入开展“树形象从我做起”活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服务基层、服务企业;加大党风廉政建设的力度,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纠正旅游行业不正之风,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扎实开展旅游行业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树立旅游行业文明向上的精神风貌;关心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落实景区门票优惠政策;寓教育于旅游之中,切实履行职责,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同志们!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是一项光荣而重大的历史使命。全省旅游行业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坚定信心,团结拼搏,开拓创新,扎实推进,再创湖北旅游业发展新的辉煌!

关键词: